起名 > 百家姓 > 姓康的宝宝名字大全

姓康的宝宝名字大全

康姓专题为大家提供康姓的来源、康姓的的历史、2024康姓有多少人、康姓在百家姓中的最新排名、姓康的名人,以及向大家提供康姓的好听名字等等,让大家全方面全方位地了解康姓的相关知识。'

部首:广

五行:木

读音: kāng

结构:半包围结构

笔画:11

部外笔画:8

笔顺:点、横、撇、横折、横、横、竖钩、点、提、撇、捺

起源

康姓主要源自:姬姓、子姓。

源于姬姓

出自周武王的同母弟姬叔封,即康叔。周武王得天下而“封诸侯,建同姓”,起中国“封建”之始时。因年幼最初被封在京畿内康国,所以得名为康叔。当年周武王克殷纣,以殷余民封纣王之子武庚禄父,位比诸侯,以奉其先祀不绝。因武庚未尽服,恐怕他将来乘机作乱,武王就令两个弟弟管叔鲜、蔡叔度为禄父相,以治殷。周武王驾崩后,年仅12岁的周成王继位,由他的四叔周公旦辅政。管、蔡怀疑周公擅权,联合武庚一起作乱,被周公伐灭。之后,周公看到对殷商遗民的统治成了一个十分棘手的问题,理由很明显,这些殷商的遗民,内心未必认同姬周,如果对他们的处置不当,很可能会引起叛乱,岂不是后患无穷!周公最后决定,把这批殷商遗民交给当时素负贤名的康叔去统治,并且改封康叔为卫国国君,侯爵。后来,康叔至卫,按照周公的教导,把过去那些一直蠢蠢欲动的殷民处置得心服口服,做到了“化敌为友”,功在周朝社稷。因此,康叔的声誉日隆,到周成王长大亲政之时,并且被举用为司寇,权位高于其他诸侯。他逝世后谥号是“康”,其后便有以谥号为氏,或以封邑为氏,称康氏。史称康氏正宗。

后世康氏源于康叔,在历来研究姓氏学的学者心目中,是被认为“不容置疑”的,因此,所有古籍对于汉族康氏的姓源,也都只有这样一种记述,譬如,《姓纂》和《姓苑》等书就异口同声地指出:“卫康叔之后以谥为氏”,可见得康氏的源自周初名人康叔。康氏族人大多尊奉康叔为得姓始祖。

康氏的第二个受姓祖先是刘康公,姬姓。东周周顷王(公元前618年~前613年在位)时封王季子(周定王之弟,姬姓)于刘累古封地刘城,谥号康,史称刘康公,其后有刘氏,也有支系姓康者。这支姬姓康氏距今也已经有2600年的历史。

源于子姓

战国时宋康王后人,有以康为氏;东周楚康王后人,有以康为氏,现在庐山康王谷。

源于阴康氏

应劭的《风俗通》记载:“阴氏,阴康氏之后,周有阴不佞。”阴康氏是传说中女娲的后裔,曾在今陕西商洛一带建立阴康国。后来,阴康氏演化为“阴氏”和“康氏”。

源于康居

康居(康国),以国为氏,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成帝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绝远,独骄慢,不肯与诸国相望。” 但汉庭因为“其新通,重致远人。终羁縻而未绝。”以上记载明确地说:西汉成帝时,康居国曾遣子入汉,而且此后双方还交流不断。最早记载康姓的史书,后《梁书》卷一八《康绚传》亦载:“初汉置都护,尽臣西域,康居亦遣侍子,待于河西,因留为黔首,其后即以康为姓。”此条不仅继承上说,且更具体地指出:后留于河西,以国为氏。

康乘,中华康氏的得姓始祖,中华古西域康居国(唐.康国)王子。于公元前21年来到汉廷,定居河西(今甘肃河西走廊)。至今2000多年的历史。据《新唐书》载:“康”等昭武九姓,旧居祁连山北昭武城(今甘肃临泽县境内),祖先为月氏人。后来西迁西域中亚地区。据《汉书·西域传》记载:“成帝时,康居遣子侍汉,贡献。然自以绝远,独骄慢,不肯与诸国相望。”

源于匡易康

公元960年,赵匡胤建立宋朝。登基后下诏天下避讳,令“匡”氏改为音近的“康”氏。虽然在宋末以后,有部分支系陆续又改回姓匡,但大部分还延续着康姓。世代居住在泰和(古西昌);吉安、吉水、安福(古庐陵);南昌(古豫章、古洪州);南京(古金陵);宜春、分宜(古袁州)等地。以至于泰和(古西昌)成为匡易康氏的第二个发祥地,是广大匡易康氏的向往之地。

在明朝初年,“江西填湖广”,迁徙的原因是朱明王朝的迁民运动。元末暴发众多农民起义,多年的战争使湖广(现湖北、湖南)人口大量减少。明初朝廷下诏,从江西迁民填充湖广。故这时期,有许多匡易康氏及其他百姓从江西泰和、吉安等地迁徙到湖广一带。现在的湖南、湖北境内的许多康氏支系,就是在这次大迁徙中的匡易康氏的后裔子民。

在清朝初年的“湖广填四川”迁民运动中,又有许许多多匡易康氏子民从湖南、湖北迁徙到四川、重庆等地繁衍生息。此次运动的原因是明末,张献忠的起义军几次攻占四川,以及满清对四川的多次洗劫,战争造成了四川人口的严重锐减。清初,朝廷下诏从湖广迁民到四川。

根据“康氏脉系研究网”现在收集掌握的资料说明,在如今中华大地上,处处都有匡易康氏的支系分布。匡易康氏已经成为中华康氏的重要组成部分。人口众多,人才辈出,为中华康氏大家族做出了重要贡献!

源于蒙古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附载蒙古八旗姓》、《黑龙江志稿》记载:

⑴.蒙古族卓尔古特氏,亦称朱勒豁得氏,世居科尔沁。后有满族引为姓氏,满语为Jorgut Hala。所冠汉姓为朱氏、周氏、康氏。

⑵.蒙古族珠尔奇特氏,亦称主儿乞氏、主儿勤氏、月儿斤氏、禹儿乞氏、朱日其德氏,源出成吉思汗第四世祖合布勒长子斡勤巴儿合黑所建部落名称,是蒙古东方三部落之一,日本学者和田清认为其是女真人,达斡尔民族亦有该姓氏,满语为Jurkit Hala。清朝中叶以后,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⑶.蒙古族瑚尔拉特氏,出自清朝初期陈蒙古巴尔虎氏、亦称胡拉特尔氏,后有满族、达斡尔族引为姓氏,满语为Hurlat Hala。清康熙二十六年(公元1687年),瑚尔拉特氏族奉命随蒙古八旗和汉军八旗派驻辽宁丹东凤凰城,屯垦于瑷河沿岸影壁山附近,其后代多冠汉姓为康氏、胡氏。今主要聚居于凤城大堡蒙古族镇。

源于满族

源于满族,属于汉化改姓为氏。据史籍《清朝通志·氏族略·满洲八旗姓》记载:

⑴.满族赫舍哩部族人,满语为Heseri Hala,取部落名为氏,世居都英额地区(今辽宁清原英额门)。满清开国初,其祖赫舍哩·硕色归清,隶属正黄旗满洲,精通满、汉、蒙文字,其子赫舍哩·索尼亦精满、汉、蒙文字,由头等侍卫历著战功,受世祖章皇帝之托顾命为辅政大臣,受一等公,谥文忠。其租墓在昭陵左掖,后代分为赫、张、康三氏。其中的康氏始祖为赫舍哩·卡宜奇郎,取名字的汉字谐音“康”为氏,隶属正黄旗满洲,官拜木力占牛录、武德骑尉。他在清康熙年间出兵辽东,生五子,长子和次子皆无后,五子过继富氏。三子赫舍哩·达士巴和四子赫舍哩·招里其的后人分为两支,前后驻防丹东凤凰城,分别在正黄旗满洲和正白旗满洲下注册。赫舍哩·卡宜奇郎墓葬辽阳涧溪沟。

⑵.满族(蒙古族)卡克他氏,称亦卡尔他吉尔氏、卡勒塔基尔氏,满语为Kartagir Hala,卡克他氏在努尔哈赤时期就有陆续归附后金的(比如辽宁省凤城有一支卡克他氏现在姓康,就是努尔哈赤时期投奔来的)但主要还是在皇太极时期入的八旗。崇德4年(公元1639年)清太宗皇太极调军平索伦部,从此索伦部众悉数编入八旗,但真正被调往沈阳的只是一小部分,多数索伦部众就地安置编旗继续从事生产,清廷并没有将其纳入深层的八旗管理。到康熙年间,由于沙俄的进犯黑龙江上游的各旗索伦人才真正列入以车满洲,编练成兵参加了雅克萨战争。此后因索伦部旗人在战争中的英勇表现,清廷将其视为精锐兵源,每有重大战事必调遣自黑龙江。索伦部旗人几乎参加了清中期以后的所有战争。今天黑龙江省的一些老姓卡克他氏的满族人就是这些以车满洲索伦部旗人的后代。,祖籍在长白山以东讷佛贺城。始祖名“塔木太阿古”随努尔哈赤其兵,后来他的孙子1644年“从龙入关”。1687年四世孙卡克他氏图美、图奈兄弟2人奉命迁居凤凰城驻防,隶蒙古镶白旗官保佐领下当差,居凤凰城北山,图美任参领,图奈任额兵,为始祖。因家属仍在北京,弟图奈未再娶妻,兄图美娶妻王氏,生3子。长子七力根特,次子巴力士,三子那保。长子生5子,名叫依力巴、福寿、必伦太、五十九、六十九;次子生3子,名叫溪力巴、溪力登、合色;三子生4子,名叫七根、八牙力士、八各、托力吉。至第二世迁居大堡康家沟。由是人口增多,至1905年康家沟一支人口达到1000多人。1905年编修《卡克他氏宗谱》,以庆字为第八世,确定“庆(上)会(上)运(下)昌(下)明(下),英(上)才(下)济(上)圣(上)清(下)。国(上)华(下)全(下)贵(上)品(下),世(上)禄(下)广(上)恩(下)荣(上)。德(上)义(下)昭(上)隆(上)业(下),贤(下)良(上)继(上)盛(下)名(上)。永(上)怀(上)先(下)泽(下)厚(上),保(上)泰(上)益(上)和(下)平(上)”40个字以序辈数。括号中上者用于姓名中间,俗称居中;下者用于末尾,俗称落底。已传13世

⑶.满族额勒赫氏,满语为Elhe Hala,满族姓氏,汉义“平安、康泰”,世居绥分(今绥分河上游地区)、爱珲(今黑龙江黑河爱珲镇)、黑龙江沿岸等地,后多冠汉姓为康氏、安氏。

⑷.满族康锡哩氏,满语为Kangsiri Hala,世居伊巴丹(今辽宁桓仁雅河乡附近),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⑸.满族讷哷氏,亦称那尔氏,满语为Nere Hala,世居黑龙江,所冠汉姓为春氏、康氏。

⑹.满族满族卡宜氏,满语为Kay Hala,以祖名为氏,原属于赫舍哩氏族中的一支,受命驻防凤凰城,分隶正黄旗和正白旗下,隶正白旗者依然姓赫舍哩氏,而隶正黄旗下者皆取始祖“卡宜奇郎”的前两个字“卡宜”为姓,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⑺.满族康仪理氏,满语为Kangyili Hala,亦称康吉里氏,汉义“苗条”,世居费尔塔哈村(今吉林西南二百五十公里处),后多冠汉姓为康氏。

源于其他少数民族

属于汉化改姓为氏。今瑶族、土族、羌族等少数民族中,均有康氏族人分布,其来源大多是在唐、宋、元、明、清时期中央政府推行的羁糜政策及改土归流运动中,流改为汉姓康氏,世代相传至今。

康姓得姓始祖

康叔。据《元和姓纂》和《姓苑》等书记载,载,汉族的康姓,出现于距今大约3000多年以前,他们的始祖康叔。康叔为周武王少弟,初被封于康(今河南省禹县),故称康叔。武王死后,年幼的成王继位,由周公旦辅政,这引起武王胞弟管叔、蔡叔的不服,殷纣的后裔武庚便联合他们反叛。周公平叛后,把原来商都周围地区和殷民七族分封给康叔统治,康叔在封地建立卫国,管理那里的殷室遗民,将卫国治理得井井有条,对稳固周王朝统治起到很大作用。康叔死后,谥号为“康”,即“使民安乐”之意。康叔后人以其功绩、声誉为荣,取其谥号为氏,称康姓,康叔自然成为康姓得姓始祖。

康姓迁徙演化

魏晋南北朝时期,甘肃康姓为避战乱,徙蓝田(今陕西省蓝田西灞河西岸),后渐向东南迁移。

史载,南朝宋时,设华山郡蓝田县,用以安置康穆(初仕后秦河南尹,后举族众三千余人迁湖北省襄阳之岘南)族人,并任命穆为秦、梁二州刺史,其子孙亦多仕宦,康穆一支遂枝繁叶茂,人丁兴旺。

唐代,有宁夏灵武人康植之孙康日知被封会稽王,其子志睦因功封会稽郡公,后世子孙繁衍昌盛,发展成望族,其家族所在地浙江绍兴则为南方各地康姓迁徙之主源。

宋代,因避帝讳而改姓的匡姓,成为康姓新的支脉。另有洛阳康再遇位居开国功臣之列,遂加官进爵,门庭荣耀,显达当朝。北宋末年到元朝建立期间,改朝换代频繁,北方多动荡,故有康姓徙迁南方安居乐业。

明代,康姓作为大槐树移民姓氏之一,分徙于河北、河南、山东、安徽、江苏、湖北等地。其中山东、福建、广东大部分是康子元的后裔!

从清代开始,闽、粤康姓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

康姓,在《百家姓》排第88位,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75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百分之零点二三。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京兆郡)、山东(东平郡)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

康氏最早分布在河西走廊的地区(今甘肃省境内)、其后分布陕西、河南、山东省的西部和河北省的西南部一带。至秦代,康姓开始向西、或向东继续繁衍播迁,以致后来在陕西(京兆郡)、山东(东平郡)两省形成了早期康姓两个大的族派。魏晋之际,又有河西康氏迁入蓝田(今属陕西)。至唐代,康姓已散居今河南、山东、陕西、甘肃、新疆、山西、河北、安徽等地。康姓南迁始于三国以前。唐初,有康姓渡江南迁到江苏、浙江一带。唐玄宗时有灵州人(今宁夏灵武县)康植封天山县男(今新疆托克逊县东北),其孙康日知,举家南迁浙江省绍兴县定居。北宋初,蔚州人(今河北蔚县)从征入蜀,后定居四川;同时,康氏还有迁至福建者。明代,江西泰和、湖南邵阳、广东顺德等地均有康姓人物载入史册,说明康氏分布地更为广泛。从清代开始,闽、粤康氏陆续有人迁至台湾,后又有移居海外者。康姓在大陆是第七十五大姓,在台湾为第七十九个大姓,以屏东、嘉南等地为最多。现台湾的屏东、嘉南、台北、苗栗、台中等地,集中了大量康姓。在台湾其他各地,也有康姓人士的踪迹,可谓遍布台湾的每个角落。

康姓尤以安徽、四川、甘肃、山东、陕西等省居多,这五省的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的百分之六十三。康姓是当今中国姓氏排行第七十五位的大姓,人口较多,约占全国汉族人口的0.23%。

康姓的望郡在京兆(今陕西西安)、东平郡(今山东东平)、会稽郡(今江苏苏州)、晋阳郡(今山西太原)。

京兆堂:以望立堂。

东平堂:以望立堂。

华山堂:以望立堂。

会稽堂:唐朝时有康志睦,身材魁梧,善于骑马射箭,官大将军。后来讨平张韶,升平卢节度使,又平了李同捷的叛乱,加检 校尚书右仆射,封为会稽郡公。康姓因以“会稽”为号。

晋阳堂(或晋阳郡):以望郡为堂号,乃匡易康氏之总堂号。

三省堂:江苏李堡、沿南、栟茶康氏。

一、kāng

现行常见姓氏。分布很广:今北京,河北之景县、尚义,山东之平邑、龙口,山西之太原,湖北之监利,安徽之泾县,广西之田林,云南之河口,四川之合江等地均有分布。汉族、朝鲜族、拉祜族、土家族、达斡尔族有此姓,《郑通志》、《续通志》“《清通志》之《氏族略》亦俱收载。其源不一:

1、郑樵注云:“姬姓。卫康叔支孙以谥为氏。望出会稽、东平、京兆。”

2、《姓氏考略》注引《梁书·康绚传》云:“汉臣西域,康居遣侍子待诏河西,因留,其后氏焉。”此则出自西域,以国为姓。康孟详是也。又,《中国古今地名大辞典》:“(康居),古国名,与大月氏同族,领有今新疆北境至俄领中亚之地。”

3、康国人来中国而留居者,或以康为姓。唐代康谦即是。唐之康国,在今乌兹别克斯坦之撒马尔罕一带。当亦来自“西域”,以国为姓。

4、或来自突厥族。《姓氏考略》引《隋书》云:“突厥有康姓。”

5、或为匡氏(主氏)所改。《郑通志·氏族略·总论·有故改氏》载:宋初,匡氏避太祖讳改为主氏。政和中,诏“民间不得以‘主’为姓”,因改为康氏。

6、达斡尔族之康氏,疑其乃呼尔拉特“哈拉”之意译。见《中国人的姓名·达韩尔族》。三国时蜀汉有康橎,江原人;南朝宋有康穆,秦梁州刺史;金代有康赐,宁晋人,监察御史。

二、

康姓分布:分布很广,约占全国汉族人口0.23%,为中国人口最多一百个姓之一。尤以安徽、四川、陕西、甘肃、山东等省多此姓,上述5省康姓约占全国汉族康姓人口63%。

康姓起源:

1、系自姬姓。周文王第九子、武王同母少弟卫康叔之后,支孙以谥为氏。或说,康叔之子王孙牟,谥康伯,子孙遂以为氏,见《唐康府君墓志》。

2、周定王之母弟刘康公,亦称王季子,其后以康为氏。

3、蓝田康氏、西胡康氏均出自康居国。汉时西域康居(亦称康里),地处今哈萨克斯坦的巴尔喀什湖与咸海之间地区,唐时称康国,其国人入中国者,以康为氏。

4、柳城康氏,出自突厥人。

5、金时女真人纳喇(亦作纳兰)氏,汉姓为康。清满洲八旗姓赫舍里氏后改为康氏。今满族、锡伯等均有此姓。

6、宋初匡氏为避宋太祖赵匡胤之名讳,改为主氏,政和中以民姓主为嫌,改为康氏。

7、达斡尔族华力提氏,汉姓为康。

8、瑶、彝、蒙古、东乡、土家、回、羌、朝鲜等民族均有此姓。

康姓名人:

康安,东晋末前赵时黄门侍郎。

郡望:京兆、东平、会稽。

百家姓排名

时间排名时间排名时间排名
最新1052018年2014年108
2013年1052007年2006年92
1995年771987年751982年95
明朝99元朝宋朝85
北宋88

康姓好听名字推荐

康卓然 康珂佳 康欣妍 康梦琪 康佳冉 康方云 康唯铄 康睿薇 康雯静 康嘉骏 康泽煕 康姝妤 康金一 康元林 康芷瑜 康浩雨 康泽雯 康北辰 康思蕊 康栩凡 康丽琳 康诺茜 康彤妤 康希悦 康韵婷 康佳娜 康晓东 康美悦 康晨翌 康忻怡 康绍恩 康浩暄 康洋瑞 康懿萱 康涵语 康静娴 康春华 康凯新 康恺锐 康美雅 康家茹 康圣杰 康艺鑫 康芷嫣 康书钰 康跃锦 康昊炜 康岚婷 康泽博 康耀文 康睿玥 康钧皓 康梓浩 康煜杰 康舒菲 康煜泽 康子博 康梦婷 康悦熙 康永杰 康心宇 康一沫 康家旭 康恩嘉 康叶龙 康心宸 康悦涵 康新星 康天睿 康祥宇 康金华 康安琪 康宁恩 康家华 康梦暄 康暮宸 康权然 康乐骏 康润艺 康楚琰 康语芯 康嘉倩 康铭煊 康忆枫 康涵熙 康嘉译 康凯然 康奕容 康达仁 康雅涵 康沐昕 康俊涵 康欣璐 康星辰 康嘉鑫 康依怡 康泽凯 康雯鑫 康瑞呈 康哲远 康夏鸣 康洛彤 康梦妍 康雨宁 康倩南 康梦涵 康艺恒 康佳骏 康馨萌 康诗薇 康若彤 康若熙 康诗琪 康晓晴 康逸赫 康梦茹 康清宁 康诗意 康雯婕 康淑云 康梦瑄 康梓艺 康润兮 康紫怡 康子凡 康善翔 康宜贝 康家豪 康奕欢 康惠泽 康德仁 康逸凡 康芸豪 康芯瑶 康思予 康恩诗 康珂歆 康煜婷 康茹涵 康志勋 康妍菲 康瑞韬 康安然 康惠翔 康家萱 康闵硕 康新萌 康明轩 康梦玥 康晨霖 康景东 康晨宇 康若航 康凯瑞 康骏琦 康瑞鑫 康忻浩 康恩志 康昕玥 康晟晨 康耀仁 康元鸿 康轩宁 康瀚文 康楚月 康旭东 康馨文 康辰曦 康贺涛 康博瑞 康恒杰 康依诺 康志伟 康洛凡 康宇涵 康紫玥 康睿媛 康牧晨 康宗泽 康云涵 康宸睿 康莉渝 康佳敏 康睿筱 康书华 康瑜芯 康璟友 康宜之 康语晨 康锦翔 康志嘉 康筱楠 康吉弘 康钰菲 康筱沫 康佳莹 康欣圆 康若兰 康恒智 康枫豪 康心桐 康子元 康紫涵 康汐雅 康语乔 康洛琦 康金源 康嘉豪 康佳煜 康聪蓓 康博涵 康恺文 康念灿 康珂丞 康曦之 康正越 康瀚钰 康轩豪 康一恒 康梓羲 康天翔 康灏霖 康书曼 康宇皓 康书言 康嘉朗 康子宣 康靖凯 康家寅 康雨歆 康舒雨 康慧若 康宸溪 康筱钰 康少旭 康浩铭 康明泰 康晓乐 康铭昊 康智泓 康振宇 康云鑫 康慕瑶 康雨轩 康倚鸣

本站已经为479,815个宝宝起了名字